实际案例:某100MW地面光伏电站功率预测项目
1. 项目背景
- 电站规模:100MW地面光伏电站
- 地点:华北地区,气候多变,冬夏温差大
- 需求:预测未来24小时内每15分钟的发电功率,帮助调度、电网消纳和运维优化
2.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
a. 数据类型
- 历史发电功率(1分钟/15分钟采样,近3年)
- 气象数据
- 本地气象站:实时辐照度、温度、风速、湿度
- 天气预报:未来24小时的逐小时预报
- 站点参数:组件类型、方位角、倾角、逆变器型号等
- 时间特征:小时、星期、节假日等
b. 数据处理
- 清洗:去除异常、补齐缺失
- 对齐:将气象和功率数据统一到15分钟粒度
- 特征工程:
- 历史窗口特征(如前1小时平均辐照度)
- 天气分类特征(如晴/阴/雨/雪)
- 节季特征(如夏季/冬季)
3. 选型与建模
a. 模型选择
- 机器学习模型:XGBoost回归
- 深度学习模型:LSTM神经网络(处理时间序列)
b. 模型训练流程
- 用2019-2022年数据训练
- 2023年数据作为测试集
- 采用滑动窗口方式,输入过去6小时的气象和功率,预测未来15分钟-24小时的功率
4. 训练与评估
a. 模型训练
- 用网格搜索调参(如XGBoost的树深、学习率等)
- LSTM用多层结构,考虑季节性特征和气象预测误差
b. 评估指标
- MAE(平均绝对误差)
- RMSE(均方根误差)
- MAPE(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)
实际上线后,白天MAE可控制在5%-8%以内,阴雨天误差略大但仍可控。
5. 业务应用与上线
a. 实时预测
- 每小时自动调用气象预报,实时滚动预测未来24小时功率曲线
- 预测结果推送到电站EMS系统
b. 预测结果可视化
- 系统界面显示:历史曲线、预测曲线、误差分布
- 预测异常自动报警(如晴天大幅偏差)
c. 持续优化
- 模型每月自动重训练,适应新季节/新组件老化特性
- 新增外部气象站数据,提高模型泛化能力
6. 实际效果与总结
- 准确率显著提升:相比传统经验法,AI模型在晴天/多云/阴天均表现更优
- 可解释性增强:通过特征重要性分析(如SHAP),发现辐照度、温度、前期出力对预测影响最大
- 业务价值:调度更合理、弃光率降低、电站运维更智能
案例小结(可复用流程)
- 数据准备:气象+功率+站点参数
- 特征工程:深挖历史窗口和气象特征
- 模型选择:XGBoost/LSTM/Transformer等
- 上线部署:实时预测+可视化+自动重训练
- 持续优化:多源数据融合+模型解释性
参考资料与实际项目
- 国家电网《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规范》
- 龙源电力“基于AI的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应用实践”
- 国际期刊论文:《A review of solar power forecasting》(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)
- 阿里云、百度智能云等实际部署案例